【課程專欄】-資產配置與公司估值

講師:李侃奇 Leo(元大投顧分析師)

PE與 PB| 撰文:林隆鴻

本周講師提到許多評價證券的方法 ,本篇文章將詳細解釋其中三種: P/E (P/B)、現金流折現法、EBITDA。

PE 與 PB| 撰文:林隆鴻

本益比 (Price-earnings ratio)的公式為: 目前股價 / 預估未來每股盈餘,如果你花市價 100 元買入 A 股,且你預估 A 股未來盈餘為 5 元,則 A 股目前的本益比為: 100/5 = 20。

20 的意義是,你這筆投資 (投入成本為 100 元),在未來盈餘均為 5 元下總共要花 20 年才能「回本」。如果這樣講有點抽象,可以把本益比想成「報酬率」的倒數,預估未來盈餘 5 元即為你的報酬,100 元股價為成本。

細心的讀者可能想問: 如何預估未來每股盈餘?

 這其實就是金融業裡證券研究員的工作之一,他們對總體經濟、標的產業現況、標的同業有較多資訊與看法,因此能做出合理預估。他們使用公式的方向是: 藉由預估的每股盈餘乘上一歷史的本益比區間,得出目標價格,並推薦買進或賣出。

然而,對預估標的未來盈餘較沒有信心的一般散戶投資人仍可運用本益比,使用跟研究員一樣的邏輯,一樣以目前股價為分母,但使用「過去的」盈餘為分子,得出目前股價位在幾倍本益比的位置,本益比越高,可能因為:

1. 股價上漲 (分母變大): 代表市場看好股票未來上漲。

2. 預估未來 (或歷史)盈餘下跌 (分子變小): 代表股票價格的上漲背後被基本面因子解釋的比例降低。

以上兩點代表的情況是: 買入這隻股票的投機者比例增高,不斷推升股價 (或使得基本面因素無法反應),短期炒高後下跌的可能性增加。

表一: 是買未來盈餘還是買一場夢?

投機者亂炒股導致本益比飆升的例子,以去年 4 月到 7 月台股的「天國一揮」之亂最為人所知,當時疫情嚴重,投機者藉機炒作營運不佳的生技股,其中又以中天、國光生、合一,以及杏輝最受市場矚目。

然而,事實證明,若公司股價背後沒有良好的財務數據支撐,再高的比益比都只是「本夢比」罷了。

表二:合一行事曆

另一個跟本益比相似的評價方法是「股價淨值比」(Price-to-book ratio),其公式為目前股價 / 每股淨值。讀者可以看到,股價淨值比與本益比的唯一差異在分子。

由於股票市場涵蓋多種產業,其中某些「景氣循環股」,也就是公司盈餘狀況常受季節或原物料價格影響的股票,例如: 航運、鋼鐵股等,應該使用公司的理論清算價值 (公司資產減去負債)作為公司盈餘的代理變數,讓投資者能看出目前股價背後有多少倍的淨值 (理論清算價值)支撐。

現金流量折現法(DCF法;Discounted Cash Flow)| 撰文:張書雨

公司價值為未來可創造的現金流,並利用折現率折算到今日的現值。

DCF=FCF¹/(1+r)¹+FCF²/(1+r)²+FCF³/(1+r)³+FCF⁴/(1+r)⁴+…+FCF^n/(1+r)^n

所以我們要去估計的就是:

1. 自由現金流(FCF) 2. 折現率(r)

1. 自由現金流(FCF)

自由現金流(FCF;Free Cash Flow)= 營業現金流量–資本支出

而營業現金流和資本支出估的準不準確,就端看各位手邊資料了,一般來說,在估計營業現金流時,關鍵是該公司的營收成長率、毛利率及營業費用率,透過觀察該公司過去的營收狀況,並針對產業趨勢、主打產品、營運型態等方向預測該公司未來的營收成長率,而產品營收占比的轉變會影響毛利率,最後是預測該公司的管銷、研發、折舊等費用,即可得到預期營業現金流,那麼在資本支出的部分則是透過固定資產佔營收比重去推測當期資本支出,最後將營業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即可得到每期的自由現金流。

如何可以讓預估現金流估計得更加準確呢,可以參考以下的資料進行預估:

(1) 公司年報

(2) 法說會

(3) 研究報告

(4) 產業及公司相關新聞

2. 折現率(r)

通常使用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WACC;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計算

WACC=RE×E/V+RD×D/V×(1-T)

股權成本RE: Rf+β×(Rm-Rf) 利用大家熟悉的CAPM模型計算股權成本,其中 Rf 為無風險利率, 為該公司股價的波動度,Rm 為大盤的報酬率

負債成本RD: 利息費用*(1-稅率)/總附息負債

權益 E : 流通在外股數*股價

負債 D : 流動附息負債+非流動附息負債

T : 稅率

要注意各項參數皆會影響WACC估計,因此必須審慎評估資料種類和期間喔!

計算出合理的自由現金流和折現率之後,套入DCF公式裡便可得到該公司的現值,最後只要除以流通在外股數,便可得到預期股價,因此這套DCF公式不僅可拿來計算股價,亦可用於計算公司價值,意即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下該公司。

然而在DCF公式裡最令人詬病的則是存在過多的假設,而每個假設皆互相牽連,導致計算結果不易表達真實價值,因此在實務上較少用於推測股價,不過相較前篇所述單純僅估計一年EPS和每股淨值的P/E、P/B法,DCF可反映未來各期現金流,適合現金流量可預測度較高的公司,且考慮到的角度較全面,較能反映其整體的內在價值。

看完後,大家是不是躍躍欲試,使用DCF法去預測股價了呢,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告訴我結果喔!

EV/EBITDA (企業價值/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 撰文:楊叔樵

在了解EV/EBITDA之前,得先分別介紹EV(企業價值)和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

EV(企業價值)是甚麼呢?

什麼是EV(企業價值)?這和市值又有什麼差別?從公式上來看,市值=股價*在外流通股數,而企業價值=市值+淨負債,兩者的差別就在企業價值多出了淨負債,讀者可以簡單的這麼想,市值對應到的是持有公司股票的股權人,而企業價值除了對應到這些股權人外,還對應到公司的債權人。

實際上,在評價一家公司的價值時,是不能只計算其市值,還需要考量企業的債務。實務上,當企業要進行併購時,使用的也是企業價值,讀者也可以將企業價值想成是收購某一家公司所需要支付的對價。

舉個例子,假設讀者要完全的擁有一家公司(對公司的現金流有完全的控制權),該公司的市值100億,請問讀者,要擁有這家公司只需要花100億嗎?答案是不可能,假如該公司的淨負債為50億,讀者就還需承擔其這50億的負債。

只有當讀者把所有股票都買下,把所有債務還清,才能算是真正的擁有了這家公司。總結來說,企業價值是一個以較全面的角度去衡量公司價值的指標,能夠較好的體現公司整體價值,相較市值來說。

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是甚麼呢?

而什麼又是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呢?它其實和淨利(Net Income)、營業利潤(Operating Income)的功能相同,都是衡量企業獲利表現的指標,不過相較於淨利,它排除了利息、稅、折舊攤銷費用的影響。

一般來說,公司投資形成的資產後續所產生的折舊攤銷是根據會計準則,依資產的使用年限攤提,是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判斷的,不同公司折舊攤銷費用計算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數據的可比性。

此外,EBITDA 也不會被高度資本支出所影響,什麼意思呢?假設市場上有兩家製造汽車的廠商,分別是A公司和B公司,A公司是一家剛成立不滿10年的電動車製造廠,並且仍持續的在全球佈建新廠,持續擴大產能;而B公司是已經在業界多年的傳統汽車大廠,已經不再需要大量的進行資本支出購買設備,在這樣的前提下,假如要比較兩家公司的獲利能力,應該會選用EBITDA而非淨利,因為A公司的淨利會大大的受到折舊攤銷費用的影響,而B公司卻可能不受影響獲影響甚微,而兩家公司在這樣的基準下無法提供投資人正確的判斷,而 EBITDA 因為排除了折舊和攤銷費用,能夠讓A、B公司在較為公平的比較基準上進行比較。

在比較不同公司時,大家都會希望能夠在相對公平且客觀的條件下去比,而相比其他指標,EBITDA能夠更純粹的反映公司營運狀況及獲利表現,這也是為什麼EBITDA會如此深受投資人喜愛的原因。

談了那麼多,那讀者們又該如何去看待EV/EBITDA呢?

一般來說,長期成長公司的EV/EBITDA通常落在12–20這個區間,舉例來說,Apple、Alphabet(Google)、Amazon、Meta Platforms(FB)、Berkshire Hathaway等耳熟能詳的公司的EV/EBITDA都是落在這個估值區間,當然這還取決於公司所處產業的發展前景及其他因素。不過假如面對到的是尚未開始獲利的高成長公司,也就是說該公司的EBITDA會是負值,也就代表EV/EBITDA會是負值,這代表EV/EBITDA沒辦法反應出高成長股的價值,因此不適用。

講到這,可能還是有讀者會好奇,我已經大概了解EV/EBITDA是甚麼了,也知道它可以用來比較同業間的不同公司,但它跟股價有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先做一個假設,假如市場都是以預估EV/EBITDA(意思是財務數字皆為隔年的數字預估)進行交易,那公式如下,EV=市場共識下的EBITDA * 預估EV/EBITDA,且公司的淨負債和在外流通股數是固定不變的情況下,所以EV的上升/下降,代表市值的上升/下降,也代表股價的上升/下降。

那麼股價上升可以分為三部分:

1. 公司的EBITDA比預期的好:

基本上,當下的EV/EBITDA包含了市場的預期,那自然公式中的EBITDA也是市場共識的結果,若假設實際EBITDA比市場共識好20%且EV/EBITDA維持不變,這代表公司營利績效打敗市場預期,則股價自然就上升20%,而這20%就是額外的報酬。

2. 預估EV/EBITDA膨脹:

假如公司發布的新產品遭搶購一空,又或者接到了一筆很大的訂單,這類的好消息會讓市場預期公司收入的未來成長性變高,因此也會帶動EV/EBITDA上升,此時,股價的變動來自市場對公司未來成長預期的上升。

3. EBITDA持續成長,但EV/EBITDA沒有改變:

如果市場共識和的EBITDA成長和實際情況相同,且預估的EV/EBITDA沒有改變,只要靜靜等待,到隔年自然會享受到EBITDA上升所帶來的增幅,此時,股價的變動為市場對於該公司的預期報酬,並不會有超額報酬。

以上是在一個極度簡化下的假設所進行的模擬,現實情況是淨負債和在外流通股數可能都會變動,要使用以上假設需要注意。

以下為最後的總結:

從P/E、P/B,到現金流折現,再到最後的EV/EBITDA,相信讀者對估值都有更深入的了解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估值都有其適用的場合,所以在使用估值前要先確認該公司是否適合使用這個估值方式;另外,估值的高低可以作為投資的參考,但若投資人僅依靠估值來做為買進/賣出的理由,就不大建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