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專欄】-主被動投資與 Smart Beta

講師:林宏欣 (元大投信資深經理)

被動式投資介紹| 撰文:張書雨

連巴菲特也推崇的被動式投資

相信大家一定在剛踏上投資這條路時,都不知道要怎麼下手,但又希望可以不用花費太多心力就賺得不少報酬吧!

那麼一定要認識被動式投資,不需要研究每檔標的,只需要持有整個大盤的標的,便可以賺得市場價值成長的報酬,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十分推崇被動式投資,他表示「一般人建議不要妄想透過買低賣高來賺取勝過大盤的報酬,因為連華爾街的菁英也無法做到」,因此他向知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人Ted Seides提出一個十年賭局,對方組成了 5 支組合型基金(funds-of-funds),這之中包含 200 支主動基金,而巴菲特則是僅投資一檔S&P 500 指數,最終S&P 500的累計報酬率高達 125.8%,遠超過五檔主動式投資的基金。

摘錄自《波克夏 2017 年致股東信》

被動式投資與主動式投資差異

被動與主動式投資各有所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被動式投資適用於沒有太多時間去研究標的之投資人,雖然可能無法創造高報酬,但收益相對較穩定,至於該選擇主動式或被動式投資,則端看投資人對於報酬要求和風險承受的程度,只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並且妥善布局便是最佳的投資策略。

Beta 的意義| 撰文:楊叔樵

Beta可以用來評估個股或是投資組合與大盤波動的相關性,讀者可以將其想像成相對於指數(大盤)的波動幅度,一般來說,Beta值以1為界,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

若Beta值大於1,代表策略相對於指數(大盤)的波動度較高,指數(大盤)上漲,策略會上漲更多,不過若指數(大盤)下跌,策略也會下跌的更多,舉例來說,假設Beta值為2,意思是當指數(大盤)上漲1%,策略會上漲2%;當指數(大盤)下跌1%,策略會下跌2%,也可以說該策略波動比指數(大盤)高100%。

若Beta值等於1,代表策略的波動特性和指數(大盤)非常相似,意思是當指數(大盤)上漲1%,策略也會同步上漲1%;當指數(大盤)下跌1%,策略也會下跌1%,也就是說該策略的走勢基本上是吻合著指數(大盤)的波動的。

若Beta值小於1,代表策略相對於指數(大盤)的波動度較小,指數(大盤)上漲,策略會上漲更少,不過若指數(大盤)下跌,策略也會下跌的更少,舉例來說,假設Beta值為0.5,意思是當指數(大盤)上漲1%,策略會上漲0.5%;當指數(大盤)下跌1%,策略會下跌0.5%,也可以說該策略波動比指數(大盤)低50%。

透過Beta數值的高低,相信讀者對策略能夠有粗略的判斷,相對指數(大盤)是波動大還是小。

接下來要來介紹所謂的Beta策略,相信大部分讀者一定有聽過所謂的Alpha策略,追求Alpha是指投資人想要獲得超額報酬,得到超過市場的收益;而Beta策略就是完全的反面,

追求Beta的投資人會盡可能讓自己的投資組合的波動接近市場(大盤或任何指數),透過複製市場或指數的波動,來獲取市場或指數報酬。在市場上,投資人通常是透過買進追蹤指數的基金或ETF來執行Beta策略,近幾年來,由於這樣的投資方式,在時間成本的投入上較Alpha策略還要低上許多,並且,在績效上也高過大部分的主動型基金,所以受到許多投資人的喜愛。

  • 個股或投資組合在文章後續部分都以策略表示

Smart Beta 介紹| 撰文:林隆鴻

了解 Beta 的意義後,我們進一步探討近年火紅的新名詞-Smart Beta。藉由基金經理人「選股與擇時」的能力,可以預期獲得 alpha (基金實際報酬扣除Beta 提供的報酬)

然而,凡事是一體兩面的,此類主動選股基金往往要求高額的管理費,有時甚至吃掉因主動選股帶來的 alpha。

因此,近年來出現所謂Smart-Beta ETF,其標榜低於主動型基金的管理費與高於指數型基金的報酬。我們可以將Smart-Beta ETF 理解為「較主動的被動型基金」,主動的原因在於,基金經理人藉由迴歸分析、質化觀點 (如最近也很夯的 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建立各種「因子 (factor)」,這些因子長期來說可以帶來高於 Beta 提供的報酬,滿足投資人想擊敗大盤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因子有價值、企業規模、低波動等。

經理人調整持股的原因是「因子叫他這麼做」,也就是說,迴歸模型指示一套明確的準則,經理人不會主觀調整持股,因此省下高額的手續費,以這個觀點來看 Smart-Beta ETF 跟被動型投資相像。

Smart-Beta 的意義

讀者可能會疑問,Smart-Beta 與 alpha 都嘗試找出高於市場報酬 Beta 的超額利潤,這兩者究竟有何差別? 關鍵在於兩者主動選股的原因不同。假設某 Smart-Beta 基金B與主動型基金A含有完全相同的標的。

假設現在美國升息,主動型基金 A認為利率升高會導致折現率上升,進而使科技股的預期股價下跌,因此經理人賣出科技股,這樣的操作是經理人根據自身經驗做出的決定。

相對的,如果 Smart-Beta ETF B 沒有納入”美國利率”這項因子,則經理人不會在美國升息時做任何操作,B就為投資人賺到/省下了手續費。

讀者可能會再追問,或許主動型 A 比 Smart-Beta B 賺到更多報酬,那損失一些手續費也無傷大雅。然而,根據美國知名投資管理公司 BlackRock 的研究,主動型基金賺取的 alpha 大部分來自 Smart-Beta (factor)。

圖片資料來源:BlackRock

上圖左方顯示2005 年至 2015 年全美1267檔主動型基金中,由因子貢獻的報酬為 51 個基點 (0.51%)、經理人主動選股、擇時貢獻的報酬為 -140 個基點,代表經理人實際上是在「幫倒忙」,因子投資自己來來賺得比較多。

右方則是只選取獲得正報酬的基金,可以發現在112個基點中,因子貢獻 105 個基點,比例高達 94%,經理人的貢獻微乎其微。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份報告的統計區間僅 2005 至 2015 年,且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因子是否能長期擊敗經理人主觀選股與擇時,仍需追蹤。

這裡的重點是將 Smart-Beta 與 alpha 的關係釐清,同時提供讀者檢視基金經理人績效的一個方案。